西藏铁器工艺

在长达一千年间的西藏铁器只有宫廷、寺庙和贵族才能用得起。铁器用具不像唐卡佛像那样普遍,家家户户都拥有。在古老的西藏,铁器用具是一个家族地位或权力的象征

虽然铁工艺在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铁工艺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认可。铁工艺制品长期饱受“冷落”,很少会被外界所关注。但事实上,古老的西藏使用铁器非常广泛。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西藏贵族阶层特别喜欢用铁器。从宗教器物金刚杵,到生活器皿茶壶、碗盖,再到装饰品火镰或钱包,都是铁器。所以铁器藏品无处不在,但收藏铁器的人却少之又少。

丹增达杰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在行业内,大家都称他为“铁器收藏大王”。据丹增达杰介绍:“在长达一千年间的西藏,铁器只有宫廷、寺庙和贵族才能用得起。铁器用具不像唐卡或佛像那样普遍,家家户户都拥有。在古老的西藏,铁器用具是一个家族地位或权力的象征。“西藏铁器非常丰富,但收藏的人非常少,对西藏铁器工艺了解也甚少。丹增达杰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那么痴迷西藏的铁器工艺。并像瘾君子一样为此着迷、不能自已。他收藏了上千件西藏铁器,涉及到宗教艺术范畴的法器、民俗生活类的日常用具,还有装饰类别和兵器类别的,应有尽有。于是,丹增达杰”铁器收藏大王“的美名不胫而走。西藏的铁器工艺非常丰富。在这些年代久远的藏品背后,我们希望能找到些许通往西藏历史时间的线索。

西藏铁器工艺

丹增达杰收藏的铁镶嵌的金坛城

铁镶嵌的金坛城之哲学

在丹增达杰所有的藏品之中,有一件藏品堪称是“西藏铁器收藏之最”,也是丹增达杰古玩店里的镇店之宝。那就是用铁镶嵌金的坛城。坛城在古代印度,原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的祭坛,用于宗教仪轨。而所谓的坛城,就是藏民族借着一个具体的实物,来表达佛教的哲学意念。如同著名画家韩书力所说:“通过曼陀罗(坛城)这一媒介,来与冥冥中的另一个世界会晤交流,从而增进赏析藏密艺术时那种油然而生的神秘感、距离感和超现实感。”藏民族有“供曼扎”的宗教习俗。将曼扎比喻为一个宇宙的中心,并将世间的宝物如珊瑚珍珠、玛瑙等供奉出去,通过“身语意”的传达,表达消除自身的罪孽和造福于世界的美好祝愿。

这个铁镶嵌的金坛城,是明朝永乐年代西藏出产的宗教工艺用品。是西藏铁器工艺水平里最高级别的藏品。五年前,丹增达杰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第一眼见到它的时候,便念念不忘。为了跟老板讨价还价,他奔走尼泊尔三次,终于以十万元的价格成交买下。“当时我简直没有觉得金钱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我只知道若我失去它,会有第二个如我一样痴迷的买主会对它恋恋不舍。我特别坚信人与器物的缘分,在初见的那一刹那,便注定你与它会有一段特殊的缘分。”

坛城一共有四层。意味着藏民族所信仰的“地、水、火、风”。在藏民族的意识里,地、水、火、风是这个世界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缺一不可。于是,这四层坛城,组合成一个虚拟的精神宇宙。事实上,按照藏民族的意识,人的身体,也同样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组成的。无独有偶,《奥义书·第二梵书》的诗句,也这么写道:“一个人死后,身体回归地,汗毛回归草、头发回归树、血液和精液回归水,语言回归火,眼睛回归太阳,思想回归月亮,耳朵回归方位,气息回归风。”

西藏铁器工艺

铁镶嵌金的牛皮钱包

在所有的铁器藏品中,我第一眼看到了这个铁镶嵌金的牛皮钱包。钱包是用牛皮做底,钱包的圆面是铁做的,上面镶嵌了一层薄薄的金子。金子勾勒的花纹非常考究。绘有4条龙和2只鸟。龙分别在东南西北各一方,鸟则镶砌在龙的周围。“藏民族穿藏袍的时候,喜欢在腰带间佩戴一些装饰品,但大多以实用性为主。比如说火镰(里面装有打火石)、钱包、针线包。别看只是普通的器物,藏民族是一个喜欢花纹和色彩的民族,他们对所有的器物载体都非常考究。如同这个钱包。只有身份显赫的贵族才能拥有它。”在旧西藏,铁器用具比较稀少,只有贵族、高官和大喇嘛才用得起。这个铁镶嵌金的牛皮钱包年代久远,初步考证是明代的佩饰。品相完整,完好无损,做工非常精密。这个钱包如今的市场价为10万左右。

在过去的西藏,碗是藏民族最为忠实的情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碗,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不离不弃。为了更好地保护一只做工精致的碗,藏民族发明了碗套。过去,不仅只有普通人会随身携带自己的木碗,达官显贵也不例外。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员都要随身携带木碗,因为这既是一种装饰,更是官阶大小的标志。俗官挂在腰边的餐具叫“贾赤布雪”。“贾赤”是切肉的小刀;“布雪”是装在缎制套里的木碗。僧俗官员早晨朝拜达赖喇嘛时,会一边倾听达赖或摄政王的训示,一边用自己的木碗饮酥油茶。

西藏铁器工艺

铁镶嵌金的碗套

在西藏,稍有条件的家庭,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碗。现在藏族人家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即使偶有一对夫妇到别人家串门,主人招待客人的茶碗,女士的一定比男士的小,,反之,则被视为失礼。平日里,父母的木碗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摆放着,用时取来,用后放回,不能随便混用。所以有“夫妻不共碗,父子不共碗,母女不共碗,兄弟不共碗”的说法。孩子们长大以后另立门户,回家看望父母时,也仍用自己以前的木碗。

现在,这种碗套已经销声匿迹了,显得非常稀有而珍贵。据丹增达杰说,这种碗套市场价要6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