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物局从对部分河西水陆画进行了修复

甘肃省政府正积极筹划在台湾进行一次水陆画展出,让现存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水陆画与台湾同胞见面。
这次展出的组织者之一、甘肃山丹县博物馆馆长宋昌介绍说,展览将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具体的时间目前正在由甘肃省政府与台湾相关部门协商。这次展出的水陆画是收藏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山丹、民乐、武威等地的明代和清代水陆画精品,展出数量约为100幅。
水陆画是与中国古代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画卷,上面绘制的多是神仙、鬼怪等形象,由于内容丰富和长跨度性,水陆画可以为佛教史、古代服饰史、古代美术史、儒释道三家合一史的研究提供大量资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甘肃河西地区的水陆画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敦煌研究院谢生保研究员经过研究认为,这些水陆画与敦煌壁画有很大的联系,它们可能是敦煌壁画的“后代”,也被称为“可移动的敦煌壁画”。
谢生保认为,宋朝以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北方内陆丝绸之路衰败,敦煌石窟艺术的营造失去了经济来源。到明代,元朝的统治虽被推翻,但无力收回河西走廊全境,便以嘉峪关为界,将敦煌划为域外之地,300年间无人修窟,那些创造敦煌艺术的画师、工匠流落到河西酒泉、张掖、武威等地,为了谋生,他们为河西诸县的寺庙绘制水陆画,并把这种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据敦煌研究院等机构进行的调查统计,甘肃河西走廊的古浪、山丹、民乐、武威等地共有水陆画约500幅,这些水陆画中最早的为明代中、晚期,最迟为民国时期。
甘肃武威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说,元代以后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水陆画,但其他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造成水陆画色泽脱落,画布腐蚀,使大量的水陆画没能保存下来,独有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常年气候干燥,才使水陆画得以保存完整。
由于人们对河西水陆画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这些大量的宗教绘画精品被堆放在仓库中,无人问津。近年来,甘肃各地已经开始认识到河西水陆画的价值,2005年,甘肃省文物局从对部分河西水陆画进行了修复,2008年,修复后的50余幅代表作品在甘肃省省会兰州进行了首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