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石窟赏析

北凉政权的建立者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就是祖祖代代居住在卢水的少数民族。沮渠蒙逊不仅通晓汉文,而且博览史书,雄才大略。397年,后凉吕光令沮渠蒙逊伯父罗仇、麹粥从征乞伏乾归。吕光的弟弟吕延不幸战死。吕光就迁怒于罗仇、麹粥,并处死了他们。沮渠蒙逊是罗仇的侄子,当时正在姑臧(今甘肃武威)担任宿卫工作。罗、麹二人被杀后归葬临松,卢水胡一万多人前来送葬,对吕光心怀怨恨。沮渠蒙逊带领卢水胡人起义,他的堂兄沮渠男成也聚众起事,反抗后凉。他们共同推举后凉建康太守段业为主,建元神玺。

398年,段业占领张掖,自称凉王,改元天玺。段业此人,原是中原汉人,虽颇有学问,但一介儒生,不懂权术,又讲迷信,喜听谗言,没有判别是非的能力。401年,沮渠蒙逊设法诱使段业以谋反的罪名杀了沮渠男成,又借口段业滥杀无辜,聚众万人攻破张掖,杀死段业,自称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北凉政权正式建立。从此占据张掖,屡屡击败西凉李氏。

411年,沮渠蒙逊占据姑臧城,次年迁都于此,自称河西王,改元玄始。420年,北凉灭西凉,西凉王李歆弟李恂据守敦煌继续抵抗。421年,沮渠蒙逊率部以水灌敦煌城,李恂派壮士出城掘堤,均被擒获。李恂最后兵败自杀,沮渠蒙逊屠城,至纯天珠,敦煌丁壮遭灭顶之灾,一时间城毁人亡,满目疮痍。北凉沮渠氏虽有屠城之过,但蒙逊在治理北凉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政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秣马厉兵,稳定了统治,巩固了北凉政权。

终东晋十六国之世,河西一直远离中原混战,中原名士避难迁居河西者甚多,一时大儒云集,文化兴盛,史称“天下丧乱、凉州独全”。河西的安定富庶为敦煌莫高窟开窟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文化的繁荣为莫高窟提供了精神上的条件。于是,我们今天看到,即使在北凉时期,这段敦煌相对萧条的时间里,仍有令人赞不绝口的艺术珍品留存下来。莫高窟现存北凉石窟共7个,编号为267、268、269、270、271、272、275,为北凉统治敦煌时期(401~439)一次性建造的禅室、佛殿、佛堂的三堂组合,集禅修、礼拜、讲经说法为一体的完整的石窟群。在这7个洞窟中,主室编号为268、272、275,因此也被称为“北凉三窟”。

这一系列石窟的建筑形式为印度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合璧。彩塑多为单体塑像,衣饰上装饰密集的衣纹,有薄纱透体之感。壁画内容有千佛、说法图、本生佛传故事画、图案纹样及供养人像等。北凉时期人物造型体态健壮,用晕染法来表现立体感,人物形象均以土红线起稿,赋色后以深墨铁线定型,线描细劲有力。艺术风格以印度及西域为主糅入中原风格,其中各类人物形象为西域人与汉人兼有。

一、第268窟与修禅的静室

莫高窟第268窟建于北凉,位于南区崖面中段三层,主室编号为268。洞窟形式属毗诃罗窟,又称禅窟,是主要用于坐禅修行的洞窟。此窟为一纵长方形平顶主室,西壁开一圆券形小龛,南北壁各开二对称仅容一人方形平顶小禅室,所附四个小禅室,编号分别为第267、269、270、271窟,一般以268为通用窟号。

(莫高窟第268窟内景 北凉)

西壁龛内塑佛像一身,交脚而坐,内着僧祗支,身着右袒袈裟,左肩以片衣覆之。佛像头部经后代重修,带有明显的希腊化特征,身体部分为原貌,袈裟紧贴躯体,有薄纱透体之感。

(莫高窟第268窟西壁 北凉)

龛外绘供养菩萨,龛柱绘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头,龛下壁面绘男女供养人,着汉装和胡汉混合装。主室南北壁绘有飞天、千佛、药叉等。平顶部分采用浮塑技法,并彩绘莲花、飞天、化生、火焰纹等纹样。壁画以土红色为底色,使用西域的凹凸表现技法,风格朴拙浑厚,手法简炼概括。在公元421年北凉攻占敦煌之时,敦煌曾遭屠城之祸。在此窟正龛中,寄托了当时人期待借助佛教天国安置亡灵的思想。正龛下部的供养人,似乎借助了佛教特有的升天方式,从莲花中化生到佛的两侧,又继续成为飞天直至在以大莲花为背景的窟顶佛教天国中自由翱翔。

(莫高窟第268窟窟顶 平棋 北凉)

该窟经隋代重修,主室南北壁有隋绘千佛、飞天等。千佛是佛教壁画中的常见形象,多是绘制大量排列较为规则的小佛像,来表达世界中充满成佛者及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窟中隋代所绘的千佛,仍以土红色为底色,与北凉原作的色调一致,而无突兀之感。因天长日久,表面隋代千佛壁画部分剥落,底层又隐约透出北凉时期原来绘制的护法神形象。

主室两侧的四个禅室,内部空间狭小,仅可容一人坐于其中,最初仅以白色粉刷,专用于坐禅,隋代重修时绘制千佛与说法图。

二、第272窟与神秘的供养菩萨

莫高窟第272窟建于北凉,位于九层楼以北。主室长方形,覆斗顶,西壁中央开龛,龛内塑倚坐佛像一身。主室南北壁画千佛和说法图,西壁龛内外画供养菩萨,姿态各异,扭腰屈腿颇具印度风格。东壁门两侧画千佛。晚唐发生地震时曾使前壁大部崩塌,五代在窟中部建一土墙才将此窟分出前室、后室,并对局部进行重绘。甬道两壁五代重修,贵州文玩,画观音变。

覆斗顶,贵州文玩,又称倒斗顶,此类顶部中心与四个坡面形成的空间,类似于将中国古代盛粮食用的斗倒扣过来,故称覆斗。顶部最中心凹入部分呈方形,被称为藻井,古人迷信,于此处模仿井口,并绘以莲花海藻类水生植物,取以水克火之意。这种洞窟最早出现于莫高窟北凉时期,隋唐洞窟多是这种形式。覆斗顶洞窟内空间宽敞明亮,适于聚众讲经和瞻仰礼拜。因此在石窟修建过程中,从北凉到元代一直被大量采用,是莫高窟中最多见、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石窟空间形式。

此窟顶藻井浮塑莲花火焰飞天图案,四坡绘有千佛和飞天等。千佛以白、青、绿等冷色调绘制,五组交替出现,形成极具装饰性的道道色光,表现了佛教的“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意境。飞天双腿伸展、衣裙飞扬,极具动感。在四壁和窟顶连接处,绘穹窿宫楼,内有天宫伎乐在演奏横笛、琵琶、腰鼓和海螺等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