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考古中的食物遗存:曾出土辽代古酒、4000年前面条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9 14:23 我要评论( )

说起考古发现,人们更习惯和遗址、墓葬,乃至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这些生硬的器物联系在一起。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其实也发现了为数众多的食物遗存。他说:有的发现非常重要,它们改写了我们已知的食物史。 江

说起考古发现,人们更习惯和遗址、墓葬,乃至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这些生硬的器物联系在一起。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其实也发现了为数众多的食物遗存。他说:“有的发现非常重要,它们改写了我们已知的食物史。”

考古中的食物遗存:曾出土辽代古酒、4000年前面条

江苏出土的西周鸡蛋

考古中的食物遗存:曾出土辽代古酒、4000年前面条

新疆出土的饺子

沈阳法库的两斤辽代古酒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地处东北的辽宁自然跻身其中,多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点。现在,人们都习惯了吃大米,小米虽然已经成为小众食品,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认为,小米是营养价值高的食品。

大家都知道,黍和粟,统称为小米。事实上,至少在5000多年前,甚至更早,小米已经成为了辽宁人的主食。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碳化黍粒;赤峰蜘蛛山也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粟粒。

1955年,辽阳北郊三道壕西汉农村遗址,出土了碳化的高粱,据说这种名为赤粱的高粱,放在酒中可以让酒变红。属于汉晋时代的朝阳袁台子柳城遗址出土了碳化谷子及储存谷子的三座圆形粮仓,根据粮仓容积,可以储存谷子约十五万斤。从规模上看,应该是政府的粮库。

但最神奇的,是在沈阳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的两壶酒。

曾经亲历7号墓发掘工作的著名考古专家冯永谦告诉记者,在7号墓中的一张木桌底下,发现了两件白瓷壶,其中一件中竟然有液体,当时为了确定液体是什么,冯永谦还喝了一口。

“那个酒颜色是一种特别淡的黄色,很清澈,闻起来没有什么味。喝起来,也没有什么味。”冯永谦说。

“当时没担心这酒有什么问题吗?”记者问。

“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啊!”冯永谦笑言。

瓷壶中的液体很快被送去化验,结果出来了,清楚地标明液体中含有微量乙醇。这个无疑证明,壶中的液体就是酒!冯永谦说:“应该是粮食酒,而且考虑当时辽宁地区的农作物,高粱酒的可能性比较大。”

冯永谦告诉记者,当时壶里的酒差不多有2斤,而今,这2斤辽代高粱酒就存放在辽宁省博物馆内。他说:“现在还有多少不好说,但肯定有!”

在法库的辽墓中出土千年古酒,此前未曾有过,在考古史上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发现。

考古中的食物遗存:曾出土辽代古酒、4000年前面条

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

考古中的食物遗存:曾出土辽代古酒、4000年前面条

宁夏汉墓出土的烤肉串

4000年前的一碗荤面

辽宁虽然不乏食物出土,但是因为食物遗存并不容易被保存下来,所以我们能看到的色香味有限。近年来,西北地区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好玩的食物被发现,这与当地干燥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

2002年,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一碗距今4000年的古老面条。此前的常识,中国古代的面条本来只有2000岁上下的年龄,它怎么一下子古老了这么多呢?

王仁湘介绍说:“在喇家遗址20号房址内的地面清理时,在一个陶碗里发现一堆遗物。它的下面是泥土,而碗底部位却保存有很清晰的面条状结构。这些条状的物件粗细均匀,卷曲缠绕在一起,而且少见断头。它的直径大约为0.3厘米,保存的总长估计超过50厘米。它的颜色,还显现着纯正的米黄色,具有一定的韧性。”

经检测,证实这是一碗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面条。

王仁湘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面条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片,,应当都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还是一碗荤面。”

王仁湘认为,虽然面条的具体加工工艺还不清楚,但是这个过程中对植物籽实进行脱粒、粉碎、成型、烹调的程序一定都完成了,而且这成品小米面条做得细长均匀。在中国乃至世界食物史上,这应当算是一个重要的创造,也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从文献记述看,面条在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有汤饼之名,南北朝谓之水引或馎饦,唐宋有冷淘和不托,还有特色面条萱草面。宋代时面食花样逐渐增多,因为食法的区别,有了一些特别的名称。《东京梦华录》提到北宋汴京食肆上的面食馆,就有包子、馒头、肉饼、油饼、胡饼店,分茶店经营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棋子面等二三十种。

元代时出现了干储的挂面。明清出现了抻面和削面。

王仁湘还特别提到了冷面,但此冷面并非我们现在经常吃的朝鲜冷面,确切地说,应该是过水的凉面。冷面见于清代《帝京岁时纪胜》的记述,说夏至当日京师家家都食冷淘面,就是过水面。过水凉面的吃法,早在宋代就很流行。宋代林洪《山家清供》提到“槐叶淘”的凉面,做法本出唐代,杜甫有《槐叶冷淘》诗,诗中道出了凉面的制法,连皇上晚上纳凉,也必定叫上一碗冷面来吃。宋代招待大学士,有“春秋炊饼,夏冷淘,冬馒头”之说,大学士能吃上冷面,也算是一种特别的待遇。

考古中的食物遗存:曾出土辽代古酒、4000年前面条

通过辽墓壁画中的“厨房”,可以管窥当时贵族的美食文化

5000年前的烙饼

王仁湘告诉记者,不少考古学证据都说明,饼食在中国史前已经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史前人享受到的美味,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他们的盘中餐不仅有面条,还有烙饼、烤饼之类。北方一些地区流行一种现做现卖现吃的小吃,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煎饼果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2019-01-01 20:0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