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考古专家称韩森冢是秦王陵 墓主是谁曾争议千年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17:40 我要评论(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尚志儒推测秦东陵一号陵园南边的亚字形墓是庄襄王与帝太后的阳陵。王学理不仅认为秦东陵4号陵园应该是庄襄王的,而且推测灞桥区洪庆街道田王村一带的两座大冢是庄襄王父亲秦孝文王和王后的陵。 【与陵为邻】 与帝王陵同名的韩森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尚志儒推测秦东陵一号陵园南边的亚字形墓是庄襄王与帝太后的阳陵。王学理不仅认为秦东陵4号陵园应该是庄襄王的,而且推测灞桥区洪庆街道田王村一带的两座大冢是庄襄王父亲秦孝文王和王后的陵。

【与陵为邻】

与帝王陵同名的韩森寨

新城区韩森寨的发展变化,和韩森冢总有一些关系。最近韩森寨正在进行的一次大的改造,其名称就叫“韩森冢周边综合改造项目”。

开通的韩森寨人

像韩森寨这样的地名和帝王陵名相同的不多。

曾组织编写韩森寨村史的87岁老人阎志凯告诉记者,韩森寨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相传远在秦汉时期即住有人家,因村西北上有韩森冢,明代又驻扎过朝廷屯田军的营寨,故得名韩森寨。

“韩森”两个字,在西安东关的方言里,和“韩信”音接近,因此很多人都以为“韩森冢”是“韩信冢”,“韩森寨”是“韩信寨”。家住韩森寨附近的西安石棉厂退休职工武振华40多年前第一次听到“韩森冢”,就误认为是“韩信冢”,心想那一定是埋葬汉大将军韩信的地方。

79岁韩森寨人王矛化很早就听人说韩森冢是韩信的冢。

韩森寨人,祖祖辈辈生活在韩森冢周边,由不得关心韩森冢,一方面听上辈人口传,一方面看各种书籍记载,从而知道守墓人韩森、韩森先生、皇孙冢、秦庄襄王陵等各种传说和说法,也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

“传说都不科学。”王矛化说。记者采访中感觉到,韩森寨人很开通,不固守祖辈的传说,接受专家的观点。

“要占西安城就得占韩森冢”

“解放前从韩森寨向北、向西都没有住人,全都是野地。韩森冢上面视野开阔,能看到西安四个城门。”小时候经常到韩森冢上玩耍的68岁韩森寨人叶永志说,以前冢四周有一圈方形的土城墙,一人多高,两三米厚,城墙里边还有几米宽能走人的台子。人们把城墙里面叫冢营。城墙外边还有战壕。冢周围东南西北都有碉堡。

王矛化告诉记者,冢周围战壕3米深、将近3米多宽,主要在东北角,估计其目的是把敌人阻止在城外。临解放时,韩森寨住过国民党部队。一个逃兵过冢边战壕时没有跳过去,把腿摔断了。

叶永志记得,以前冢上还用大圆木支了个架子,高得很。

“韩森冢是西安城附近的制高点,谁想占西安城,就得占这个地方。”阎志凯说,清同治五年,即公元1866年,西捻军围攻西安,就在韩森寨一带安营扎寨。抗日战争时,韩森冢周围修了很多防空洞和战壕。

曾为刘镇华指挥部

由于常有军队安营扎寨,韩森寨人一再受到兵匪骚扰。

“1926年4月,镇嵩军占了灞桥洪庆一带后,韩森寨村民惊恐万状,根据以往战乱经验,有人逃进东关,小部分去浐河以东神峪寺沟等地躲避。刘镇华的先头部队占领了制高点韩森冢,其后续部队进入韩森寨村后,以搜索李虎臣残余为名入户抢劫,村民没有来得及带走的财物被洗劫一空。”阎志凯说。

1919年出生的已故老人周志学生前曾撰文回忆,刘镇华的前线指挥部设在韩森寨村,把全村留下看家的老弱病残赶出家,逼他们挖绕城壕沟、修工事、做饭、送饭、运送弹药等。就在麦子成熟之际,镇嵩军点燃了城外10多万亩麦田。大火顺风蔓延,烧毁韩森寨村3500多亩麦子。镇嵩军还用皮鞭、刺刀驱赶抢收麦子的老人。周志学的二伯父周生义性刚气盛,和镇嵩军争执起来,结果被打死。刘镇华还在韩森寨自设长安县政府,委派其副官处长吴胖子当县长,负责筹集军粮。可是夏粮被烧,村民连吃的都没有,根本没有粮食可交。镇嵩军强行索要。镇嵩军驻扎8个月,村内家禽、牲畜被宰杀殆尽,强拉走周志学的老骡,还烧了他家三间两坡街房。

冯玉祥三到韩森寨

“冯玉祥曾到过韩森寨三次。”阎志凯从以前的老人那里听说到冯玉祥的故事。

1914年5月间,冯玉祥率部前往小雁塔途中,因遇大雨,在韩森寨薛家园子旁边支起帐篷过夜,没有进村扰民。次日雨仍不停,冯玉祥派人向村民购买麦草烤衣、做饭。留村看家的一些老者感觉这支部队与其他部队不同,前往探视。高大魁梧的冯玉祥热情地把他们请入帐篷,做了自我介绍,并说:“初次来陕,人生地疏,不懂风土人情,请各位多加指教。”

1921年,北洋政府撤销了陈树藩陕西督军的职务,但陈树藩拒不交权。冯玉祥入陕武力接收,在韩森寨一场激烈战斗后,陈树藩部队退入城内。冯玉祥部队在韩森冢上架炮向城内轰击。城内很快传出消息,陈树藩已弃城退往汉中。

当年8月,冯玉祥升任陕西督军。次年春,冯玉祥率部修筑西安至潼关的汽车路时,又顺便第三次到韩森寨,同官兵一起在韩森冢上植树。田乡约等几位老人看到便前往冢上探望。正在挑水浇树的冯玉祥远远望见,急步上前搀扶老人,一脸笑容问候:“身体好!”冯玉祥将大家召集到冢边,讲了一番话。

“家家户户卖调粉”

“韩森寨十三村,家家户户卖调粉。扁豆粉出了名,每到夏季卖个红。”这是流传在韩森寨一带的一个民谣。

韩森寨79岁魏年学回忆,韩森寨村曾经80%人家都卖调粉,即凉粉。解放前他父亲到八仙庵东边一个菜市卖,因为要卖炒凉粉,就要有炉子等,担子100多市斤重,而且路难走,因此每天半夜一两点就出发,赶中午才能卖完回家。全家就靠他一个人生活。就这样,解放前过了年才能吃上饺子或白面馍。

魏年学向记者透露,韩森寨凉粉有名,靠的是韩森冢周围沟道、崖边等长的牛筋草。人们把牛筋草挖回去熬水,用来做凉粉。

阎志凯说,早先韩森寨北边的石家街、胡家庙等村的凉粉卖得好,韩森寨村的凉粉卖不过人家。当时用扁豆做的凉粉很受欢迎,但扁豆产量低,成本高,利润少。韩森寨人通过试验,用清凉消暑的牛筋草熬的汤调豌豆做的凉粉,做出来的凉粉和扁豆粉一个颜色,外红内黄,光滑透亮,一经上市,颇受人们青睐。

“韩森寨凉粉一直卖到实行公社化后,剁资本主义尾巴不让卖了,才消失了。”叶永志说。

越来越复杂的韩森寨

解放后,韩森冢周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在耕地上建起许多大企业,这里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社会,生活在韩森冢四周的人说什么话的都有。到了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商人进入韩森寨村经商,韩森寨人员更加复杂。

韩森寨原来的老村民本身也日益复杂化,韩森寨村被一分为二,分为韩南村、韩北村。但又不以解放后修建的韩森路为界。虽然有韩森寨街道办,但原来韩森寨村地盘有一部分又归长乐中路街道办管辖。同时,不是所有原韩森寨村人都归街道办管辖,有的人归区农副局管辖。从身份上看,有的人转为非农业户口,有的没有转,后来又传出“股民”的说法。不同身份、归属的人交叉居住。韩森寨的复杂,与韩森冢墓主一样,难以一句话说清。

“人员交叉,很难管理。”在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康乐路社区工作10多年的卢春生感慨。

周边的变化,也势必影响到韩森冢。

81岁西光厂退休职工宋崇寿告诉记者,他1955年从太原调到西安后,就经常早上起来跑步,一直爬到韩森冢上。退休后,他玩起风筝,一周来两三次。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还会引起全国甚至全世界专家对这片区域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

    还会引起全国甚至全世界专家对这片区域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

    2019-01-01 22:51

  •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考古学家在主墓室发现了一些木制面具、石棺盖把手等物

    2019-01-01 22:27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