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碑为研究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灾情以及灾区人民救灾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近日,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博物馆在界石铺镇七里村调查时,发现民国十年静宁疏河记碑并征集入馆。该碑为研究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灾情以及灾区人民救灾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图为民国十年静宁疏河记碑碑身

图为民国十年静宁疏河记碑碑座

据介绍,该碑为砂岩质地。碑身呈长方形,额角斜杀,通高180、宽78、厚16厘米,下端有榫头。碑座呈斗状,凿有长方卯孔,上部长88厘米、宽32厘米,底部长100厘米、宽47厘米,高45厘米,前后两面减地浮雕蹲兽尾足,左右两侧面线刻网线纹。

碑文楷体阴文,剥蚀严重,字迹大多漫漶;正面文字10行共460余字,现残存102字,至纯天珠,首行题为“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静宁县疏河记”,末行落款为“民国十年秋九月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正文是由民国时期首任静宁县长王烜撰写的《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静宁县疏河记》,原文430余字;背面居中阴刻“民国十年甘肃震灾华洋救济会董事部”16字。

碑记简要记载了1920年12月16日海原大地震造成静宁灾损严重,文玩至纯天珠,其中高界河流域因祁家山山体崩塌形成7处堰塞湖。次年春季,静宁县长周廷元(湖北咸宁人)“以河塞为忧,立工程团疏浚之”,受灾民众也自觉参与自救行动。

来甘肃调查的北京国际统一救灾会干事美国人赫约翰被静宁人民自强不息、奋起救灾的动人事迹感动,请示并经该组织同意,将静宁灾民疏河工程作为“以工代赈”项目。后由甘肃震灾救济会董事部统一指挥疏浚,至秋季工程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