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杨凌西汉早期冶铁作坊

杨凌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距西安82公里余,西去宝鸡86约公里。市区西南约3公里处的法禧及周邻几个自然村附近,秦汉时期遗存甚为丰富。学界普遍认定秦汉邰县故址就在这一带。

2011年初,为配合杨凌古邰国遗址公园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法禧村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调查。在村东南农大苗圃场西墙内外两侧,发现了大量的陶范、铁渣等与铸铁相关的遗物。由此,初步确认该地点应为邰城聚落的一处铸铁作坊

为进一步了解作坊的特征与性质,4~8月考古队在前期钻探的基础上对该地点进行了小规模发掘。由于条件所限,仅布设不同规格探方与探沟11个(条),发掘总面积约500余平方米。

本次发掘,所获遗迹包括灰坑、水井两类,共计40个单位。所获遗物除大量秦汉砖瓦建材与日用陶器外,最重要的是,在16个单位中出土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物。种类主要包括:(1)陶范与芯,其中铸器类别可辨者达数百件之多,主要是犁、锄、三类农业生产工具。同类铸器,规格、大小不尽相同。(2)炉壁、炉座与鼓风管残块。鼓风管复原管径一般在10厘米以上。(3)炼渣、炉渣、残铁块与木炭块等。(4)附着有炼渣、铁锈的陶器与瓦片。(5)在两座灰坑内,出土了4件青石质残版“半两钱”范模。

根据共存陶器与建材特征及出土“半两钱”范模特点判断,作坊的使用年代应为西汉早期。如包含大量陶范的H3出土1件陶盆,体大腹深,宽平沿,弧腹微折,与秦末汉初同类器特点相同。铸铁遗存堆积单位中布纹与麻点纹共存,前者弧度大,体厚重,与秦代布纹瓦瓦特点略有区别,而麻点纹瓦西汉中期以后绝少见到。四件“半两钱”范模中,一件为典型的“榆荚钱”,文玩,其余三件之钱径大小及文字风格,与文景时期半两钱相类。

从出土炼渣、鼓风管、陶范等遗物外部特征推测,该作坊可能是以熔炼活动为主的铸铁作坊。所见炼渣均多气孔显疏松,含铁少掂之较轻,个别表面呈龟裂状,凡此特征与熔炼渣相同,而明显有别于冶炼渣。所见鼓风管的管径似较以往冶炼炉鼓风管细。所见陶范均使用痕迹明显。另外,各单位还出土一定数量的残铁块,大多形状不甚规则,很可能是用来重熔的原料亦可佐证

关于作坊自身特点,其产品构成主要是以生产农具为主,文玩,或可能兼做铜钱的生产。与同时期其它作坊同时生产其它工具或带钩等装饰品特点不类。就其技术体系而言,很可能是铸造与锻造兼而有之。炼渣中包含有木炭屑,部分堆积单位中也见不少木炭,表明作坊是以木炭为燃料进行生产的。

由于本次发掘遗存大多只是冶铸活动的废弃堆积,未发现直接与铸铁活动相关的窑炉等生产设施遗迹,发掘区很可能是集中堆放某类废弃遗物的区域。因此,有关作坊规模、内部布局尚不明确。虽然如此,至纯天珠,但其重要性与意义却不容忽视。

第一,关中乃秦汉帝国政治、经济中心,文献记载的重要铁产地之一。然而,以往发现的这一时期铁器工业遗址仅有五处,与其地位与实际远不相称。过去也只有西汉长安城西市铸铁遗址曾发掘百余平方米,以致这一领域的研究几近空白。邰城铸铁作坊发现与发掘,所获资料较为丰富,无疑为今后探讨西汉都城附近铁器工业形态提供了新的素材。

第二,邰城铸铁作坊发掘,进一步弥补了先秦两汉冶铁业研究资料的薄弱环节。以往这一时期的冶铁遗址,多为战国晚期或西汉中晚期以后,而明确的西汉早期者材料甚少。邰城铸铁作坊年代刚好为西汉早期,是今后研究战国到汉代铁器作坊技术演进环节的重要资料。

第三,有助于了解西汉铁器工业的生产分布格局与演变,进而探讨这一时期冶铁工业的组织与管理模式。邰城铸铁作坊的深入研究,从考古学角度对于探讨西汉早中期之间冶铁工业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变迁当有裨益。

第四,对于秦汉考古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以往关中地区秦汉考古重点着力于都城遗址与帝陵及墓葬方面,而郡县一级中小型聚落关注不够。邰城铸铁作坊的发现与确认,对于进一步厘清秦汉时期邰城聚落的内部结构,进而对研究秦汉郡县一级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当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