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副元帅

日前,浙江省南县文物普查队在金乡镇龙蟠基村的“白玉堂”古庙遗址的草丛中发现一方弥足珍贵的元代墓志碑。该碑青石质,高180厘米,宽 80厘米,厚14厘米,额高20厘米,重达300余斤。碑额竖排四行、每行三字,篆书阴刻“故建安书院山长陈公墓志铭”12字,字长9厘米、宽5厘米,字 体瘦长工整、笔划疏密有致、用笔流畅而有劲力。碑正文共有1045字,竖排22行,每行满格42字,楷书阴直刻,字长2.5厘米,宽2厘米,字体整饬秀 丽、端庄清劲,含蓄之中透露舒展。全碑字距与行距疏朗有致,布局自然而富有章法。碑身四周刻有圈草纹饰,刀法自然流畅,别有韵味。

  根据碑文,该碑为元代承事郎前南恩州阳江县尹兼劝农事林淳撰稿,元代苍南籍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庆元录事陈高誊文,元代省委总督官温州路平阳州知 州周嗣德篆额。碑的内容主要介绍平阳瀛州里(今苍南金乡坊下村)人陈印翁的生平、子孙及陈氏家族热心公益、淡归“竹林”的事迹。

  为碑篆额的周嗣德(1306—1371),字宗道,一字从道,为崇政乡睦源(今平阳青街)人,历任过海口盐场司令、温州平阳代理知州,浙东道宣 慰司同知、副元帅,平阳州及瑞安州军事总制、行院判官、江浙等处行省参知政事等职,曾于至正十八年(1358)重修《南雁荡山志》6卷(今佚)。又曾在万 全乡三都交川(今湖岭瑶山村)建交川书院(后废)。

  为碑誊文的陈高(1315—1367),字子上,自号不系舟渔者,咸通里(苍南钱库镇项桥)人,元至正十四年(1354)登进士第,授庆元路录 事,后迁慈溪令,文玩,是继林景熙后最为著名的平阳籍(苍南)诗人。所作诗文为世所推重,特别是他引种了棉花,在《种棉花》诗中,详细写出种植的经过,至纯天珠,成为棉花 引进的珍贵史料。著有《不系舟渔集》15卷,附录1卷,存诗465首。

  “故建安书院山长陈公墓志铭”民国版《平阳县志·文征》曾从金乡坊下村陈氏宗谱摘抄录入,但与该碑正文核对,存在着多处的错误和文字疏漏。该碑 的发现,不仅订正了《平阳县志》的错、漏,还为研究元代平阳(苍南)一带官员、文人的书法艺术、文章风采,提供了实据,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附碑文:

故建安书院山长陈公墓志铭

  承事郎前南恩州阳江县尹兼劝农事林淳 撰
  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庆元录事 陈高书
  省委总督官温州路平阳州知州 周嗣德 篆额

  公讳印翁,字德权,陈妫姓以国氏,先世有自颍川迁闽中者,其地于今为福之宁德县支题山。唐广明(880)初,十六世祖有光又自支题山迁于永嘉平 阳之瀛州里,是为瀛州始祖。后奉议郎马步院判官书,枝叶蕃衍而阀阅始大著,在宋朝则有朝奉郎秘书省正字兼吴兴郡王宫教授、逢辰朝散大夫、漳州太守、吏部 侍郎,栩数世文物全盛、冠盖相望,四方学士咸宗之。时登瀛之誉,多归美于陈氏矣。曾大父敞(《平阳县志》为“故”)、大父舆、父熹,皆隐德弗仕。公幼聪 敏,往行莫不晓畅,性孝友,敦族以和,交乡党以信,凡处置时事、为民去害兴利,必适于义而后行,甚为伯父帅干公所器重。尝谓人曰:“兴吾宗者其此子也。” 公志在隐居,既成堂构,乃作琴书之所,环种修竹,故以“可竹”自号。 
  
  顾海之东,有阴均水门,岁久就圯,公以僧知融能道人为 善,遂与协办(《平阳县志》为“力”),贵州文玩,命工修而复之;又海之东南,有峻岭,人病其上下之(《平阳县志》作“人”)劳,輓及(《平阳县志》为“輓反复”三 字)之艰,公乃谋诸耆老,相彼丘原,更营坦道于斯。二者,其志虑及民,概可见矣。先是(民国《平阳县志》作“自”)省宪以茂异举公为建安书院山长,未几, 永嘉郡守西夏公致书币,命郡博士祝君定来请摄永嘉书院事。弦诵暇日,从贤士、大夫游,观览夫华盖中川之胜,发为歌诗,倡和成集。他日归,语诸子曰:“吾老 矣!聪明日衰,惧弗(民国《平阳县志》为“勿”)能永年。”岁余果卒。公生于咸淳九年(1273)四月廿七日(《平阳县志》漏“日”字),殁于至正四年 (1344)十二月十八日(《平阳县志》漏“日”字),春秋七十有二。娶王氏,里之望族,先公卒;次室李氏,生男五人,文儁、文质、文祐、文显、文举;孙 男七人,曰崿、曰□、曰□、曰屷、曰崶、曰嵤、曰嶨;孙女二人(《平阳县志》漏“二人”两字),皆有归;曾孙男二人,长忞,次恩。十三年冬,山寇延毁,江 南诸乡赖文儁谋画得全,太府知之,举为本州佐固。辞,遂擢崿为南监巡检。一日,文儁状父行、实踵门,请曰:“孤不天兹卜。”至正乙未十月十又八日,奉柩葬 于白玉潭之原。从先志也。先人有善可书,知先生书法无隐求,令(民国《平阳县志》作“今”字)辞以垂于有永。
  
  淳少与公亲且厚,逮宦游南归,而公已逝矣,呜呼!吾闻盛德者有后,公果有后,德盛(《平阳县志》作“盛德”字)矣乎。是宜铭。铭曰:德之成其始曰,贞道之行其终也,荣泽及后人,益有令名。吁嗟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