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乡民于农隙时常以掘玉为副业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3-02 13:45 我要评论( )

近年来关于良渚的考古新发现一次又一次震惊世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考古重要性,而父亲正是良渚遗址和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及文化研究的先驱。

  浙江在线3月8日讯我的父亲何天行,字摩什,幼名无双,1913年10月10日生于杭州福缘巷世医之家。我的祖父何公旦,号颂华,是江南名医,医道之外,诗、书、画均有造诣。

  近年来关于良渚的考古新发现一次又一次震惊世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考古重要性,而父亲正是良渚遗址和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及文化研究的先驱。

  早在1935年和1955年,何天行就对良渚遗址和跨湖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表了考古报告考古通讯,对良渚文化和跨湖桥文化提出创见性见解。对其他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特别是夏、商、周三代文明,他也有许多综合性研究成果。

  早在20世纪40年代,何天行就作出陕西一带应有西周占卜甲骨的推断,由50年代、70年代的考古发掘得到证实。何天行还对楚辞进行数十年研究,提出历史上不存在屈原这个人物和《楚辞》发源于汉代、是汉代人托伪“屈原”的观点。其代表作《楚辞作于汉代考》和《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分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1900—1980 八十年来史学书目》。

  父亲自幼勤奋好学,14岁进杭州梅登高桥盐务中学读书,学名扶桑。铭言:“君子受乾阳健行之气、不可以息。”十七岁以同等学历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预科,后又入上海中国公学。1935年中国公学停办,经教育部大学甄别考试,以中国文学系第一名录取,,至纯天珠,转学至复旦大学四年级,1936年毕业。文学系设考古学,父亲学有所得。又由所学与民间探访启示,于1935年暑假和寒假至1936年初,经探索和研究,发现杭州古荡、良渚出土石器、黑陶遗址(包括1935年冬在良渚发掘之著名的刻文黑陶盘)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发现了“具有典型性质的一处远古文化遗址”,遂又至良渚、瓶窑一带进行广泛考查。通过系统考查(包括“偶作发掘”),至纯天珠,知良渚遗址分布在“良渚、荀山与长明桥、钟家村、卞家沙头一带”。

  良渚、荀山与长明桥、钟家村、卞家沙头一带,本以出玉著名。乡民于农隙时常以掘玉为副业,故石器与黑陶也屡有发现。因目的在值钱的古玉,对石器与黑陶则等闲视之,便是掘到的,亦大都随掘随弃,“司空见惯”。

  1929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期间展厅里,陈列着良渚出土之石锛等,这些石器至今仍陈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当时博物馆也有人认为这些出土的石器只是周代末年的产物,“江南一带新石器时代未必有人类居住之可能”。直到1935年5月杭州市政府在古荡建立公墓,在开挖公墓的路基时工人无意中发现石器遗址。当时少有人注意,这时父亲利用假期对杭州古荡、良渚遗址出土的石器、黑陶进行探考采集和整理,将发现经过记录在《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考古报告中,并将发现的情况报告了复旦大学考古学老师卫聚贤。

  1936年8月30日上海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名誉会长蔡元培,总干事卫聚贤。吴越史地研究会成立时,将会员何天行从1935年夏到1936年初在杭县良渚及余杭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所发现的石器与黑陶的考古报告,题为《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由何天行编,蔡元培题写书名,中英文介绍,于1937年4月出版。这是第一部介绍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报告,报告结语中准确无误地指出:“浙江在远古时已有超过黄河流域文化的倾向……杭县的黑陶遗址实有扩大发掘的必要”。报告发表后在当时深受学术界重视,并被誉为“具有创见性的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