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在文博机构从事艺术史研究、艺术评论的专家学者

艺术品收藏催生了艺术市场的产生。自1992年北京国际拍卖会开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之先河,中国的艺术市场似乎要用短短20年的时间跨越欧美艺术市场一个世纪才能走过的历程。在这段历程当中,中国的艺术市场经历了多次的高峰与低谷。

艺术市场的繁荣依靠的是收藏的兴盛,文玩,而收藏恰恰是艺术品私有化过程的体现。从目前的艺术市场现状来看,财富人士和文化精英在艺术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一方面财富阶层的资金走向,对艺术市场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知识精英又具有强大的话语权,他们往往以“智囊团”的姿态出现,他们的品位影响着资金的走向。两类人士合力,促使了艺术市场天价拍品不断出现,推动着艺术市场的繁荣。

草根型藏家:收藏敌得过一座博物馆刘益谦,这位从股票市场起家的平民富豪,成为了中国内地富豪中在拍卖场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收藏可以敌得过一座博物馆。他从1993年开始收藏,其藏品包括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手卷、王羲之的《平安帖》、宋人的《瑞应图》等古代书画精品。2011年春拍中,《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创造了齐白石价格最高纪录和中国书画拍卖单价最高纪录,刘益谦正是送拍人。而4.255亿元的成交价格为他所付出的2000万元成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同年春拍,陈逸飞的西藏题材扛鼎之作《山地风》,在中国嘉德(微博)以8165万元人民币成交。而这件作品早在1994年被刘益谦以286万元购得,17年时间近29倍的增值,这种奇迹只会发生在艺术市场。

林百里,作为台湾的一位科技界富豪,也是靠赤手空拳打下了天下。他的画廊广雅轩,以张大千作品的收藏最为丰富,也兼有许多齐白石的作品。作为张大千的“铁杆”粉丝,文玩,其张大千藏品数量仅次于“台北故宫”。近两年来,从张大千的《爱痕湖》到《嘉藕图》,张大千的价格奋起直追齐白石,二者已经成为近现代书画之翘楚,在拍卖市场中屡创高价

世家型藏家:5年实现5倍增值

张宗宪,不仅是中国瓷器和中国书画的最重要藏家之一,也是对中国艺术拍卖有极大推动力的人物,他时常出现在内地大拍卖公司的春、秋两季拍卖会上,成为一号拍品的竞标者。其祖父张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张宗宪的收藏名言“只要东西好,贵了还能贵”,在拍卖市场中屡屡被证实。2006年秋他购得的一件清乾隆青花红彩云龙纹贲巴壶,其成交价为711万元,到2010年,其价上涨至3584万元,5年实现了5倍的增值。

张永珍作为张宗宪的妹妹,更是延续了古董藏家的家族传统,她经常在瓷器拍场上一掷千金。她的重要藏品包括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瓶等都是最近几年她在拍场举牌所得。2010年,那件价值2.5266亿港元的“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正是由她购得。

点评

文化精英用品位影响市场走向

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微博)等为代表的文博机构,也时时现身艺术市场,对珍品、孤品招手示意。同时,至纯天珠,又有在文博机构从事艺术史研究、艺术评论的专家学者,用知识所带来的话语权和审美态度左右艺术市场的资金走向。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跻身拍卖市场,成为天价艺术品的最大藏家之一。文博机构内有大量专家学者,这些身份特殊的文化精英有时兼任艺术品鉴定家,他们的知识,为国家收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如2000年的一件元代迺贤《城南咏古诗》,被启功先生认定为旷世珍品。2008年,石涛的《高呼与可图卷》,正是由于徐邦达先生的建议,才由北京故宫(微博)于拍场购得。近十几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购藏颇丰:1995年以1800万元购得宋张先的《十咏图》、2003年以2200万元购得隋《出师颂》等。故宫的每次出手,必然引起市场的关注,引出各种话题。

同时,知识精英的言论和研究成果对天价拍品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中国艺术史学者傅申曾为《砥柱铭》撰写了近两万字的论文——《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卷>研究》,此文一出,引得各路藏家在2010年春拍逐鹿拍场,竞夺《砥柱铭》这幅书法作品最终以 4.368亿元的天价成交,学者们对艺术品拍卖的影响由此可见。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们也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和信服力。此外,还有不少文化精英热衷于艺术品收藏投资,时常以“专家”的身份亮相大众传媒,发表与艺术品鉴藏相关的个人见解,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是一般专家学者难以比拟的。

投资投机的判定标准:长时间收益还是追求短期暴利

2010年伊始,中国艺术市场以“亿元时代”的高调姿态,正式开始了资本化进程的脚步,在整个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压力,被大肆鼓吹的“全民投资时代”的风潮,更是将无数“现金恐慌者”拱手送入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热潮中来。这就是有市场人士认为的“2011年艺术品市场中投资者与投机者的比例已经达到9:1这样极端比例”的原因。随着资本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艺术市场甚至有了“去收藏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资者的大肆涌入。

投资,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从收益这一点而言,中国艺术市场在2009年底至2011年中,确实让为数不少的投资者,特别是跻身中国书画板块的投资者普遍获得了30%左右“恐怖”收益,尤其以何家英、范曾、田黎明、范扬等几位当代书画艺术家为代表,最高增幅竟然达到了5倍甚至8倍,而艺术品的某些市场特性也使得其看似有着“只升不降”的良好资质,这样所谓的投资风险似乎就仅存在于真伪环节了,而当代书画因为艺术家可以本人鉴定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风险顽疾,所以对于那些牛刀(微博)小试就大尝甜头的投资者而言,中国艺术市场,特别是中国书画市场俨然成为了一条“一旦投入就必然高产出”的投资康庄大道,这种“只看真伪不看市场规律”的投资做法,在高回报面前就被普遍默认为正确、高明。

然而被市场狂飙风暴冲昏头脑的投资者们忽略的是,从金融学的角度而言,投资相对于投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的时间段越长,更趋向为了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也就是说,投资行为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基于时间尺度基础上的。更重要的是,无论基于何种经济学理论,只起不伏的运动轨迹都是客观经济规律不允许存在的。